人們常說:一粒砂中看世界,一滴水中見人生。柴二榮從煤礦技術員到安全礦長,多年來,他用對礦山的深情和對企業的忠誠,一直默默的奉獻,為企業的安全生產保駕護航。
柴二榮多年在露天煤礦工作,作為安全副礦長,他始終堅持“深入一線、靠前指揮”,不管干技術還是搞生產,始終不忘自己肩負的職責,把員工安全擺在首位,用務實、嚴謹、細心的工作作風得到了全礦員工的一致好評。露天煤礦安全管理要求嚴格管控人員、機械、環境、管理等環節,由于露天煤礦人員和機械流動性大,必須抓好人員和機械的管理。他不斷總結工作經驗,認真研究露天煤礦各環節技術管理,運用科學理論和實踐考評管理制度錄用特種人員,進入采坑前必須進行三級教育,考試合格后方可進入采坑上崗作業。雖然他不負責煤礦的安全培訓,但每次員工安全培訓都積極參加,并向員工講述這段時間煤礦的安全工作重點和隱患危險源,他把當班期間易發生的安全事例做成課件案例給員工進行宣傳教育,這種“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”的安全培訓方式起到了很好的安全警示效果。
在安全管理過程中,他也非常重視員工日常作業習慣的養成,比如部分員工在車輛行駛過程中有抽煙、接打電話等不良工作習慣時,只要發現都會及時制止并教育。這些不良的工作習慣雖談不上違章違紀,但員工的習慣性工作對安全生產至關重要。
由于露天煤礦的工程外包,多數機械為個人所有,對設備存在的安全隱患不夠重視,對機械的維護保養方面不及時,缺乏安全意識,想方設法逃避煤礦安全檢查,導致設備故障率高,給露天煤礦的安全管理帶來很大的隱患。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,他成立安全設備檢查小組,進入采坑前檢查各項安全裝置,嚴禁有安全隱患的機械上崗作業。他在現場管理中從不講人情面子,一些剝離施工隊負責人總要向他為違章作業人員說情,但都被他當場回絕,他講到“違章罰款不是目的,只是手段,如果在安全管理中不能嚴格執行安全管理制度,那么用制度管理安全就是一句空話?!?/span>
露天煤礦機械事故80%以上是運輸車輛事故,運輸車輛事故歸根結底是道路設計出現問題,從而導致事故頻發。為了解決這些問題,他從改善道路坡度、轉彎半徑、道路寬度、道路視線、交叉路設置、豎曲線半徑等環境因素來保證車輛安全通行。同時他深知班組是煤礦的細胞,是最基層的組織,每個班組的安全生產搞好了,整個煤礦的安全生產就有了保障。他經常參加施工隊和煤場班前會,都要求各級管理者及班組長、安全員都要及時準確地了解和掌握員工的思想情緒和行為表現,有目標的實施對重點人的跟蹤管理,基層領導、隊長、班組長要及時勸解、疏導,化解矛盾和思想包袱或采取暫時停止作業的措施,以避免不良情緒引發的各類事故。
作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,柴二榮把滿腔熱情都傾注在的事業上。別人休息期間,他的身影依舊出現在煤礦的各個角落,別人下班回家陪伴家人的時候,他大部分時間還在單位值班,在家人眼里,他是忙碌的丈夫、是孩子天天盼望回家的父親,但在員工眼里,他是領導,也是朋友,更像親人。當員工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,他總是耐心地開導,盡自己最大力量去幫助員工渡過難關,一次在煤礦放假后巡查宿舍時發現有位員工還在宿舍,當細心詢問過后才知道這位員工家里本來不富裕,上有老下有小,每月工資都寄回了家,為節約路費而選擇留在單位過年。他二話沒說從自己包里拿出錢遞給了員工,并說:“趕快收拾行李回家過年吧,家里老婆孩子都在等你呢!”這簡單的一句話溫暖的是員工的心。柴二榮在平凡的崗位上勤勤懇懇、任勞任怨,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應有的奉獻與擔當。
柴二榮始終以企為家、盡職盡責,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集體,感召別人。他立足崗位職能,把對企業的情、崗位的愛,奉獻給所鐘愛的事業,只要確保企業安全生產,就是他最大的心愿。
文/圖 郭建光